-
春辭舊歲龍攜好運
2024-01-28
more
-
探索城市低碳發展之路 煙臺打造清潔能源基地
2021-11-29
探索城市低碳發展之路
——煙臺打造清潔能源基地
10月19日,“2021碳達峰碳中和煙臺論壇”在山東省煙臺市國際博覽中心開幕。論壇以煙臺城市發展為例探討“雙碳”領域重大課題,為我國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現代能源體系建設,山東省能源結構持續優化,煙臺市國家清潔能源示范市建設建言獻策。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使解振華表示,煙臺市提出圍繞率先建設智能低碳城市的目標,著力發展低碳關鍵技術和產業集群,著力打造國際領先的清潔能源基地,著力優化全域能源網、交通網、智慧網、市政網等低碳基礎設施,著力推進低碳產業園區和居民社區示范建設的工作思路,是對我國城市實現低碳發展的重要探索。
創新用能方式 做強低碳產業
從發展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產業到規劃打造“一谷一區一島一港” 碳達峰碳中和示范區,從搭建我國首個“國家級核電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到“國家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建設投運,從核電工業及裝備展到碳達峰碳中和能源裝備展,煙臺的低碳轉型之路離不開創新模式、創新技術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強有力支撐。煙臺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德雁表示,煙臺市當前正在系統謀劃部署“雙碳”工作,加快形成節約和保護環境的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空間布局,力爭在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走在前列。
記者從論壇了解到,近年來,煙臺陸續培育出一批創新案例和創新項目。其中,以煙臺市海陽核電站為依托建設的“國家核能供熱商用示范工程”和“世界首個水熱同傳實踐工程投”,開創了國內核能供熱的先河,為我國核能綜合利用拓出了全新“賽道”。據了解,依托海陽核電,結合規劃核電項目,煙臺市將研究制定全市核能供熱總體規劃,在逐步實現全域零碳供暖的基礎上,有序向周邊區域延伸,推動半島一體化綠色供暖。
此外,煙臺市正在組建“雙碳”新型市場主體,注冊成立了以碳中和為核心業務的“碳中和發展集團公司”,并著手籌備組建“雙碳”研究院,啟動煙臺市“雙碳”發展規劃、實現路徑和智能低碳新型城市系統解決方案等課題研究,承擔推動全市清潔能源、綠色低碳產業快速發展和促進碳中和新業態新模式創新發展職能。同時,正在組建由央企和地方企業合資的企業,從事清潔能源、儲能、氫能、充換電站的投資開發建設、運營管理及節能技術開發咨詢工作,并系統推進煙臺全域核能供暖、水熱同傳、工業供汽、海水淡化、制氫等綜合運營業務。
此次論壇,煙臺市聯合中核、中廣核與國家電投三大核電集團設立“雙碳”基金,規劃設立區域性碳交易中心,建設“碳中和云”碳資產綜合管理平臺,探索建立碳賬戶、碳評價、綠能碼和碳激勵機制,倒逼傳統企業綠色轉型。同時,探索海洋碳匯等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爭取設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和院士工作站,打造全國綜合性海洋碳匯技術創新平臺;通過探索打造“東方電都”,研究組建新能源銀行、開展綠色保險試點、發行碳中和債券可行性等;大力發展綠色建筑,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以智能低碳理念推進城市快速路和軌道交通建設,最大程度降低運輸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優化升級。
“煙臺形成的‘雙碳’機會清單巨大,目前已形成省級市級與‘雙碳’相關的重大項目七大類93個,總投資規模預計超過40億元,包括高端化工、新能源高端制造業、低碳交通、數字經濟基礎設施、綠色智慧礦業、生態治理和環保產業等領域。”鄭德雁介紹。
緊抓清潔能源優勢 打造低碳城市樣本
碳達峰碳中和是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也是各地綠色發展的核心關鍵詞。在低碳轉型背景下,山東省明確提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融合,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道路。作為山東省綠色低碳發展的先行城市,煙臺市近年來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產業快速成長,緊抓核電、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發展機遇期,引進能源行業龍頭企業和專業機構在該市集中布局研發機構、高端裝備產業、低碳服務業、核能綜合利用等項目,推動建設一批碳達峰碳中和標志性示范引領工程。
鄭德雁介紹,煙臺市的核電、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等產業近年來發展成效顯著,目前全市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容量達850.8萬千瓦、占比達45.5%,占山東省清潔能源裝機規模的1/5;清潔能源年發電量288.8億度,占比達到37.4%;清潔能源年消費量280億度,占比接近50%。
據了解,預計到“十四五”末,煙臺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將達到1300萬千瓦,占比達到55%左右;到2023年,該市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48%左右,產業產值達到800億元;到2025年,清潔能源裝機容量占比達到55%左右,產業產值達到1200億元。
綠色低碳發展,尤其是在清潔能源產業方面的積極探索和實踐,煙臺市走在了山東省前列。其中,煙臺市發出了山東省第一度核電、第一度海上風電,位于煙臺市的海陽核電核能清潔供熱工程在國內首開先河,今年將具備450萬平方米的供暖能力,海陽將成為全國首個“零碳”供暖城市。
除了注重清潔能源的應用,煙臺市還著力打造清潔能源的新型市場主體、拓展合作模式和培育大型展覽品牌等領域。
作為國內首個以“雙碳”為主題的展會,2021年中國(煙臺)碳達峰碳中和能源裝備博覽會于本次論壇期間首次亮相,以會帶展、以展促會,旨在為國內外企業搭建展覽展示和洽談合作的平臺。該展覽將每年在煙臺舉辦,伴隨規模不斷擴大,將逐步形成“論壇+展會+區域中心”的常態化運作模式。
在我國全力推動碳達峰碳中目標實現的背景下,煙臺市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全方位推進低碳示范的創新實踐,將為山東省乃至全國提供一份綠色轉型的城市樣本。(謝文川)
more
-
奮進新的趕考之路 加快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2021-11-29
電力工業是黨和國家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辛保安董事長指出,奮進新的趕考之路,公司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就是深入貫徹“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圍繞實現“雙碳”目標,積極推動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是黨中央基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構建新型電力系統,是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是順應能源技術進步趨勢、促進系統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是實現電力行業高質量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新型電力系統是清潔低碳、安全可控、靈活高效、智能友好、開放互動的系統。推動電網向能源互聯網升級的過程,就是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過程。
西北地區是我國重要的新能源基地,資源稟賦好,發展空間大,區域內風能、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在10億千瓦以上,其中風能技術可開發量3億千瓦,占全國的30%,太陽能技術可開發量7億千瓦以上,占全國的60%。西北電網是國家電網的重要送端,新能源外送電量已占到公司系統跨區新能源交易電量的一半以上,是國內新能源裝機容量最大、占比最高、發展最快的區域電網。
新的趕考路上,國網西北分部將認真落實公司黨組決策部署,賡續紅色血脈,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凝聚奮進力量,充分發揮“三個作用”(公司總部的“支撐者”作用,省公司的“服務者”作用,區域發展的“推動者”作用),加快建設“五型”(送端型、清潔型、智慧型、開放型、服務型)現代電網,奮力爭創“五個領先”(理念領先、技術領先、指標領先、機制領先、服務領先)。
發揮能源資源優勢,建設送端型電網。依托大電網,用好大通道,融入大市場,持續提高電網大范圍優化配置資源能力。加快推進特高壓外送通道建設,持續優化西北750千伏主網架,促進各級電網分層分區、合理布局,為各類大型電源基地集約化開發、遠距離外送奠定堅實基礎。“十四五”時期特高壓直流工程建成3項、啟動3項、儲備3項,力爭到2030年建成特高壓直流工程15回,總外送能力超1.35億千瓦,年外送電量超6000億千瓦時。
創新電網發展方式,建設清潔型電網。強化規劃引領,引導優化新能源裝機布局。深化電網調峰能力建設,推進火電靈活性改造,強化區域備用容量共享。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探索中長期儲能電站發展路徑。擴大新能源市場交易品種和規模。著力提高系統調節水平、柔性調控運行水平和新能源主動支撐水平,打造更加適應新能源發展的電網運行新模式。到2030年,西北電網新能源發電裝機超過3.5億千瓦,占公司系統的35%以上;新能源發電量占比達到33%,保持國際領先水平;生產側實現多元化、清潔化、低碳化,消費側實現高效化、減量化、電氣化;形成以清潔能源為主導、以電為中心的能源供應和消費體系。
抓好重大技術攻關,建設智慧型電網。加快實施新型電力系統科技攻關行動計劃,打通產學研用創新鏈條,加強先進信息技術、控制技術、網絡技術與先進低碳能源技術、先進輸電技術的深度融合應用,在源網協調、柔性調控、立體防御等方面取得關鍵性技術突破。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為電網賦能,推進電網設施和數字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實現源網荷儲全要素可觀、可測、可控。開展高占比新能源電網系統特性驗證試驗,推進新能源快速頻率響應、大電網安全風險主動管控等關鍵技術推廣應用,完善豐富一體化安全智能管控平臺、高占比新能源電網智能協調控制平臺、大電網本質安全特征量化評估與防御平臺、源網荷儲協同互動智能調控平臺四大平臺功能,打造電網智慧調控體系,提升電網全息感知能力和靈活控制能力。
滿足多元用能需求,建設開放型電網。以電為核心,推動電、氫、氣、熱、冷等一體化規劃建設運營,推廣“新能源+儲能+調相機”開發模式,實現多能互補、高效配置、綜合利用。加快研究“電-碳”市場協同機制,應用推廣靈活峰谷電價機制,進一步拓展電能替代廣度深度,促進各類新技術、新設備以及多元負荷大規模接入,實現各類市場主體廣泛參與、充分競爭、主動響應、雙向互動,與電力市場緊密融合。到2025年,負荷側調節能力突破1000萬千瓦,新型儲能裝機規模超過500萬千瓦。
凝聚行業發展合力,建設服務型電網。構建源荷互動的調控運行新模式,搭建以電為中心的綜合能源服務平臺,服務傳統能源消費主體向生產與消費兼具型角色轉型,實現各類能源主體角色互動、價值共創、利益共贏。開展區域電網碳排放監測評估和低碳調度,積極服務青海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區、新疆南疆新型電力系統地區級示范區建設。發揮大電網資源優化配置作用,千方百計擴大電能外送,為送端擴電量、增效益,為受端降成本、減排放,以安全、經濟、綠色、高效為導向,用高質量的電力供給為美好生活充電、為美麗中國賦能。
(作者為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西北分部主任 王國春)
more
-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 要協調推進儲能發展
2021-11-29
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在于提升系統的靈活性。儲能作為重要的調節資源,對于促進新能源高比例消納、保障電力安全供應和提高電力系統運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應根據各類儲能的特點,結合新型電力系統的運行要求,協調推進儲能發展。
儲能有助于構建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
有助于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實現綠色低碳發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基本內涵是重構能源產供儲銷體系,實現能源結構由以化石能源為主體向以新能源為主體的轉型升級。與化石能源相比,風電、光伏等新能源是“看天吃飯”的不穩定電源,儲能可有效解決新能源出力與用電負荷時空不匹配的問題,實現新能源充分消納利用。
有助于增強系統靈活性,提高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水平。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呈現明顯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與高比例電力電子設備應用的“雙高”特性。在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約束下,煤電等傳統調節電源發展規模受限,未來電力系統的靈活性難以滿足新能源大規模并網的運行要求。充放靈活的儲能不僅可有效提升系統調節能力,還可以為系統提供頻率、電壓支撐,改善電能質量,提高新型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水平。
應用場景多元,提高新型電力系統的運行效率。在電源側,儲能可以通過協同優化運行提高新能源消納水平;在電網側,儲能可以提高電網供電能力,延緩或替代電網投資;在用戶側,儲能可以與新型電力終端深度融合,形成產銷一體、智慧用能的能源消費新格局,提高系統運行效率。
在不同時間尺度上發展不同功能定位的儲能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是新能源成為主體電源后如何實現和保障不同時間尺度上的電力電量平衡,其關鍵在于統籌發展不同功能定位的儲能。
電化學儲能具有精準控制、快速響應、布局靈活的特點,持續放電時間為分鐘至小時級,充放電轉換相對靈活,可快速吸收、釋放功率,能夠有效支撐節點電壓、平抑系統頻率波動,將不穩定的新能源出力轉化為穩定可靠的電力供應,適用于超短周期(毫秒至秒級)和短周期(分鐘至小時級)調頻調壓場景。電化學儲能主要解決新能源波動性問題,在頻率控制、改善電能質量、可再生能源消納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抽水蓄能具有大規模能量吞吐能力,放電時間為小時級及以上,具有長時間尺度(日內和多日)的電網調峰及電力平衡能力。抽水蓄能主要解決新能源間歇性問題,在提升系統調峰能力、系統安全性和特殊天氣場景下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等方面作用明顯。
氫能具備清潔和長周期儲能優勢,可解決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不穩定和低能量密度問題,實現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中長期(季節)供需平衡。目前,氫能技術在電-氫轉換、氫能輸送和存儲等方面還有待提高,隨著電-氫轉換技術的進步和成本降低,氫能有望在新能源大規模長周期存儲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結合新型電力系統的特點 協調推動儲能發展
集中式和分布式儲能相結合發展。新能源發展呈現出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態勢,新型電力系統的網架結構將向“主干網架+中小型電網及微型電網”柔性互聯形態發展。與此相適應,應推動集中式和分布式儲能相結合發展。集中式儲能包括抽水蓄能、大容量儲能電站等。抽水蓄能適合長時間尺度電網調峰及電力平衡場景,可統一在電網側配置;大容量儲能電站可在集中式新能源發電基地適當配置,實現儲能系統與新能源、電網的協調優化運行。分布式儲能包括小型儲能、電動汽車等,可推動建設小區、樓宇、家庭應用場景下的分布式儲能設備,實現儲能設備的混合配置、高效管理、友好并網,促進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納利用。
電儲能與其他各類儲能相結合發展。柔性開放是新型電力系統的顯著特征,新型電力系統將實現多元化源荷開放接入。在此背景下,應推動電儲能與各類儲能相結合發展。在發電側,大力推進新能源場站配置新型儲能,研究推廣光熱發電儲能;在電網側,加快抽水蓄能電站建設,推進電網側新型儲能合理布局;在用戶側,推動新型儲能多元化發展,研究儲電與儲熱、儲冷、儲氫等各類型儲能相結合發展,實現在新能源高效利用目標下,以電能為核心的多能源生產和消費的匹配。
以數字化技術推動儲能與新能源協同運行。數字化技術是支撐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關鍵技術。依托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以及先進傳感測量、通信信息、控制技術等現代化技術,實現“源網荷儲”之間的高效交互,提升新型電力系統靈活性。在此背景下,可利用物聯網和區塊鏈等數字化技術,聚合用戶側儲能、電動汽車等海量可調節資源,實現“新能源+儲能”“新能源+電動汽車”協調運行,促進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和消納。
(作者楊再敏為南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孫思揚為南網能源院新能源研究所主管)
more
-
海南電網:打造新型電力系統示范 賦能自貿港綠色發展
2021-11-29
“從氣候條件、電動車推廣、能源結構等方面來看,海南可以在全國率先實現零碳電力系統。”9月15日,在海口舉辦的第三屆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新能源汽車與可再生能源融合(VGI)最佳實踐”主題峰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如是表示。
在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和助力海南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清潔能源島的大背景下,南方電網海南電網公司積極落實南方電網公司總體部署,主動承擔央企使命,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賽道上搶點布局,力爭率先建成綠色高效、柔性開放、數字賦能的新型電力系統示范省。
資源稟賦:風景這邊獨好
今年7月,南方電網公司立足大局,放眼全網,綜合考慮投資能力、資源稟賦、基礎條件等要素,賦予海南電網在海南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示范省的重要使命。
機遇為什么會垂青海南?
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是海南一張金光閃閃的名片。作為一個天然獨立的地理單元,海南島屬于太陽能三類資源區,海域廣闊,風電、光伏、海洋能等新能源資源豐富,具備新能源深度開發的潛力和條件。
海南電網公司電力調度控制中心高級經理吳明軒介紹說:“2020年海南清潔能源裝機占比已達67%,非化石能源裝機、電量占比連續五年超過5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水能利用率超過99.5%,風光利用率均達到100%,基本實現全額消納。綠色能源轉型走在全國前列,及早實現‘雙碳’目標的先發優勢明顯。”
就柔性開放而言,海南作為中央支持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一塊“試驗田”,在引領能源綜合改革方面,借力自貿港更高水平開放政策,先行先試的先天優勢不可復制。
海南正著力推進國際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建設,探索境外投資者引入及國際碳市場互聯互通交易,搭建我國碳市場與國際碳市場合作橋梁。作為面向世界的對話窗口,博鰲已連續舉辦了兩屆智能電網國際論壇,下一步將籌劃設立新型電力系統國際論壇,打造能源領域國際交流品牌,對外開放的步伐越邁越大。
“基于新型電力系統的動態行為更加復雜,‘數據+算力+算法’融合是適應電網新形態的關鍵基礎,南方電網提出以數字電網推動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鮮明主張,擘畫了數字驅動電力綠色低碳轉型的發展藍圖。”海南電網公司數字化部總經理鄭聲俊說。
再看數字賦能,海南電網早已烙下“企業數字化、電網智能化”的深刻印記,省域智能電網建設已具雛形,數字化轉型有效釋放數據價值,推動電網邊界向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加快電網管理、運營和服務模式蛻變。
今年上半年,該公司加快“南網云”平臺擴容,累計分配344臺云主機,推動20余個業務系統上云,提升了基礎資源保障能力;完成物聯網平臺部署,投運組件196項,實現智能配電房、變電在線監測、計量系統、變電視頻監控、山火監測主站等場景接入,累計調用超過20萬次,初步實現業務大數據從“展示”向“應用”轉變。
搶點布局:春江水暖鴨先知
今年以來,海南省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碳達峰、碳中和的總體要求,先后出臺一系列鼓勵政策,聚焦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生態環境、轉變城鄉用能方式,在優化海南省能源結構上持續發力。
作為立足海南的基礎服務型央企,海南電網公司爭當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排頭兵,站在了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風口。
8月12日上午,海南煜達建設工程有限公司負責人將寫著“一流服務優營商環境,全員攻堅興光伏產業”的錦旗,送到海南電網瓊海供電局副總經理韓波手中,表達對該局支持光伏項目建設的感激之情。
據海南電網公司市場營銷部負責人介紹,19個市縣供電局主動服務地方光伏并網項目建設,建立了光伏并網項目全鏈條服務體系,有效滿足了省內光伏項目“早并網早發電”需求。截至2021年8月,海南光伏總發電量為11.3億千瓦時,同比增加8.9%,在南方電網五省區光伏發電量占比排名第一,為海南清潔能源島建設注入源頭活水。
2030年海南將全面禁售燃油車,作為國內第一個宣布禁售燃油車時間表的省份,海南在推廣和應用新能源汽車上不遺余力。今年1至8月新增上牌新能源汽車26353輛,同比增長152.67%,道路上“綠牌車”逐漸多了起來。
從今年4月開始,海南電網公司響應國家相關部署,探索聯合新能源汽車上下游企業,以市場化的方式推動車輛及充電商業模式創新,推進構建新能源汽車充換電基礎設施“一張網”運營模式。4月17日,該公司與蔚來汽車海南區域公司合作共建的首座換電站——海口長濱路蔚來換電站,正式投入運營,拉開了雙方在充換電站場站共建、電動汽車與電網互動、清潔能源消納、充電技術、儲能等多個業務領域合作的序幕。
值得一提的是,6月8日海南低碳能源研究中心在海南電網公司揭牌,這是該公司系統承接中央碳達峰、碳中和戰略要求的落地舉措之一。該中心依托南方電網公司深厚的技術力量,重點在能源低碳轉型、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等領域開展前瞻性、戰略性研究,做好碳排放數據的統計、發布和分析,探索新能源與數字電網融合發展路線。
海南省生態環境廳負責人表示,海南低碳能源研究中心將以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經濟體系為導向,深化海南能源電力低碳轉型研究,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建設,助力海南打造“碳中和島”“全球零碳城市新標桿”。
未來可期:無限風光在險峰
每一枚硬幣都是有兩面的。海南構建新型電力系統,一面是難以媲美的先天條件和后發優勢加持,另一面是來自電源側、電網側、負荷側的不確定性挑戰。
在電源側,海南西部新能源資源占總量的60%、電源裝機占總量的54%,電源分布不均、送出壓力大;非化石電源中核電、新能源占比超過70%,常規水電、抽蓄占比不足30%,電源靈活性不足。
在電網側,海南現狀電網通道裕度小、可用間隔少,接入條件不能滿足核電、新能源集中發展需求;最大單機容量占統調最大負荷約12%,“大機小網”問題長期存在。
在負荷側,隨著分布式電源、儲能、虛擬電廠等逐步推廣,部分用戶將由“純用電負荷”向“電力產消者”演變,負荷特性與供需形勢耦合,進一步加大電力負荷的波動性。
“是挑戰也是機遇,兩者是可以互相轉化、互相成就的。”海南電網公司規劃部總經理陸冰雁表示。
“十四五”期間,海南計劃開發建設海上風電1100萬千瓦并力爭投產200萬千瓦,新增光伏400萬千瓦,加快多能互補清潔電源體系建設。全面建成智能電網綜合示范省,確保重點園區、智能電網示范區停電時間低于5分鐘,打造平臺型本質安全電網。全省范圍內建成充電樁33.7萬個、公共充換電站430座,實現電能替代電量不低于40億千瓦時,儲能裝機總容量超過160萬千瓦,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30%以上,滿足“千人千面、多態多端”服務需求。
一組組數據揭示了海南自貿港加快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決心,也堅定了海南建設新型電力系統示范省的信心。
為加快海南新型電力系統示范建設,海南電網公司成立了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圍繞能源技術創新、綠色交通建設、構建綜合能源消費體系、電力供應綠色低碳轉型、平臺賦能一體化多元化融合、能源電力綜合改革、全面深化能源電力國際合作等7大方面統籌布局,清晰可見的發展路徑就在眼前。
“我們啟動了一批新型電力系統典型示范項目,決勝未來新型電力系統主戰場的力量不斷積蓄。”陸冰雁說,如在五指山市依托小水電、光伏等分布式電源,打造具有離網獨立運行功能的城市型微電網;先行先試推動建設洋浦工業園區LNG冷能及分布式能源綜合利用項目,打造自貿港重點園區及博鰲東嶼島近零碳排放示范區;選取文昌、東方等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的地區,搭建示范區氣象信息應用決策支持系統、新能源運行管理平臺等。
于變局中開新局,無限風光在險峰。新型電力系統占據了新能源變革的C位,游戲規則重塑的機遇與挑戰撲面而來。海南電網已經錨定新型電力系統省級示范的目標,勇立海南自貿港建設潮頭,奏響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時代序曲。(郭衛華)
more